This vertical text layout (直行網頁) displays correctly on Microsoft Edge (Windows 10) and Internet Explorer browsers.

原刊『日本研究』(台北) 第四一四期(一九九九年六月)頁十—十二

原文直行,現依原貌,並加彩圖。

元世祖忽必烈在亞歐史上,曾發揮獨特的影響力,他既滅宋室入主華夏,又器重馬哥孛羅,兼且兩度侵畧日本,此即日本鐮倉時代的文永、弘安之役, 亦即所謂元寇或蒙古襲來。對中國而言,或許由於元軍侵日這史實祗是上國欲臣服外夷卻遭敗績的一場小風波,因此向不受重視,專題論著絶無僅有;(註一) 但對日本而言,元寇則是國難當前,而因此產生的神風觀念,更助長日後日本以神國自居的擴張主義的發展。

元軍入侵的戰況,曾親歷戰陣的肥後國(現熊本縣)御家人竹崎季長托畫工繪成『蒙古襲來繪詞』二卷,我對元寇的興趣,實源於此繪卷。 一九九八年除夕前數天,我在福岡市遍尋蒙古襲來的史蹟,到過元寇史料館、筥崎宮和兩處元寇防壘遺址,本文是這些史蹟的簡介,但首先需畧述十三世紀元師東侵的梗概。

文永弘安之役

世祖即位時,高麗已是大蒙古國的藩屬,高麗人趙彝語世祖曰:「日本國可通。」世祖於是前後六次遣使赴日並遞國書,意欲使日本為東藩,並藉此孤立對峙中的南宋。 但鐮倉幕府對國書置之不理,一面下令九州的御家人武士嚴加戒備,並設立異國警固番役制度,鞏固北九州防務,京都朝廷和各地神社寺院,則日夕祈福,圖藉神力使敵國降伏。 日本文永十一年(一二七四),世祖發蒙古、高麗及漢人聯軍約四萬,乘船九百艘,由高麗直撲九州,先襲對馬、壹岐二島,於十月二十日(陰曆,下同)登陸博多(今福岡市)沿岸, 元軍第一線兵力約二萬,陣中鳴鑼擊鼓,以火藥武器、毒箭等與日軍一萬激戰,傍晚時分日軍退至博多東南大宰府附近的水城,但元軍竟不追擊,也不佔領陸上據點, 全軍折返船上,據說是夜暴風雨驟至,元軍船毀人亡者不少,殘隊乘夜徹回高麗,是即文永之役,亦是神風說的由來。

經此一役後,日本曾有以高麗為目標、所謂異國征伐反守為攻的計劃,同時開始在博多灣沿岸興築一道石砌的防禦工事,此即現在的元寇防壘,當時則稱為石築地, 完成後四年,這綿延二十公里的防線,有效地阻止元軍再度登陸九州,至於異國征伐計劃,卻沒有付諸行動。

中國方面,世祖並未因初次征日無功而還而罷休,文永之役後一年,派杜世忠、何文著赴日,重提通交之事,但遭幕府斬於關東的龍之口; 一二七九年宋亡,同年復遣周福、欒忠等使日,又為幕府斬於博多,世祖遂展開第二次征日之舉。

宣諭日本使禮部侍郎杜世忠和兵部侍郎何文著,各有辭世詩傳世,何文著詩云:

訴盡無奈之情。(註二)

(註一) 曾查找北美洲線上圖書館目錄,但找不到有關元軍侵日的中文專著。

(註二) 此詩未見原文,茲僅將刋於黑田俊雄所著『蒙古襲來』頁九十九的日譯本還原,與原中文詩句或有出入。

【一】

To next page

To bibliography

Return to the East